微摄-摄影号
加载中...
打赏用户
{{item.NickName?item.NickName :"微摄用户"}}
{{item.Title}}
{{item.Title}}
{{storyInfo.NickName}}
您正在为《{{storyInfo.Title}}》打赏
输入金额
微信支付
支付宝支付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{{storyInfo.Title}}
举报
作者最新摄影号
{{item.Title}}
举报
“打卡”海口世纪大桥
撰稿/摄影:张国成
阳光斜斜地穿过云层,将桥身的钢索镀上一层淡金色,像是某种神秘的琴弦,等待着风的拨弄。它是这座城市的第一座大型斜拉桥,曾创下多项国内桥梁建设的纪录。而今,它早已褪去了初生时的锋芒,成为海口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部分。可当我真正站在它脚下,仰望着那钻石型的主塔时,仍能感受到它骨子里的骄傲。
午后的大桥并不拥挤,偶有车辆驶过,带起一阵轻微的风。我站在桥墩旁,手机镜头里的桥,比想象中更加沉默而庄重,它横亘在海甸河之上,连接着城市的繁华与岛屿的宁静,也连接着时间的两端。我用手机中的相机,把精心设计的45度角仰望天空,变成对机械结构的朝圣。正午的烈日把钢索晒出银白色高光,有个美女正在桥拱下不远处摆出各种手势作直播……
走到桥的另一侧,海水在阳光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。远处,几艘渔船静静地停泊着,它们的倒影在水中微微晃动,与桥的倒影交织在一起。调整手机的角度,将桥、船和光影一同框进取景器。
水泥墩上的阴凉处堆着被晒蔫的导游旗,大西北旅行团的扩音器仍在循环播放:“请注意安全,不要翻越护栏”。三点钟的光线最懂网红审美。我倚着栏杆调整曝光补偿,看钢索在柏油路面投下琴弦般的阴影。海风卷着细沙爬上手机壳的裂痕时,桥洞里传来货轮悠长的汽笛。我点开相册里的原图,发现钢索其实也已布满细密锈斑。那些在社交平台刷屏的“纯欲海景”,不过是混凝土与咸涩海风经年累月的角力痕迹。
当手机内存提示只剩1.2G时,我站在小商贩的奶茶摊边回望,发现被滤镜柔化的桥体,竟透出青铜器般的暖调。五个举着“打卡世纪大桥”手举牌的阿姨正摆成千手观音状,她们的笑声混着海鲜大排档的吆喝,把夕阳切成碎金洒在防波堤的裂缝里。
离开时,我最后拍了一张桥的全景。手机屏幕里的世纪大桥,在阳光中宛如一条发光的银河,横跨在现实与记忆之间。我知道,这些照片或许无法完全传达我感受到的一切,但它们会成为我与这座桥之间的秘密。当某天我再次翻看这些影像时,一定会想起这个安静的午后,想起海风、阳光,和这座桥温柔的目光。